ARP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的缩写。中文译做“地址解析协议”,本质是完成网络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。从概念上讲就是找到一个映射方法f,使得“物理地址 = f(网络地址)”。物理地址有两种基本类型:以太网类型和proNET令牌环网类型,网络地址特指IP地址,对映射方法的要求就是高效。具体到以太网,它使用的是动态绑定转换的方法。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同一种地址,而要这么麻烦呢?因为TCP/IP网络就是为将不同种类计算机互联而发明的,它的体系结构是分层的,层和层之间相互独立,改变物理层的实现不会影响到网络层。 32位IP地址到以太网48位物理地址的映射,采用动态绑定转换的方法会遇到许多细节问题,例如:减少广播,ARP包丢失,物理地址变更(更换网卡)、移动(移动设备到另一子网)、消失(关机)等。一般是设置ARP高速缓存,通过学习、老化、更新、溢出算法处理ARP映射表来解决这些问题。其中,学习指ARP收到任何指向本节点IP地址的ARP/IP包,从中提取出地址对,而ARP缓存中无对应项时,由ARP接收部分添加;老化指为每项设置寿命域,以便代谢掉陈旧的地址映射项;更新指ARP提取到新的地址对时,用其更新缓存里已有的对应项;溢出算法指当缓存满时,采取何种方法替换旧有的地址对儿。 我找到了几个TCP/IP源代码,对比他们的实现,深感差别巨大,灵活多变。有的代码未实现ARP缓存,只用几个全局变量记录源目的IP地址和源目的MAC地址,每次通信前直接操作全局变量,这在使用51单片机,进行点对点通信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案;而有的代码庞大复杂,细节处理精益求精。比如实现了ARP高速缓存、支持多址节点、支持网管查看/动态改变ARP相关参数、重发处理、支持IPv6等。我的看法是:ARP的本质是地址转换,只要抓住这个灵魂,设计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。具体实现过程各具特色,因人而异,没有统一要求,有些功能可以不实现,有些优点不能兼得,而唯一不变的只有思想。 我参考了几种已有的IP协议栈并结合51单片机的特点,实现了自己的基于uCOS51的TCP/IP协议栈方案。它只是一种具体的实现范例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设计方法。我保证自己的方案可以正常使用并具有较好的完备性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状态|寿命ttl|IP地址 |MAC地址| 学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0 | FF |X:X:X:X| XXXX | <--- 老化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0 | FF |X:X:X:X| XXXX | 更新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图1 ARP缓存表 表满处理 如图1所示,ARP缓存表由状态、寿命、IP地址、MAC地址4个字段组成。状态字段指示地址对是否有效(0-空闲 1-占用);寿命字段用于老化操作,初始存入最大值,以后由OS时间函数调用,每秒减1,直至为0清除;IP地址和MAC地址字段保存网络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。此处,没有设计发送数据链表首指针和重发记数字段,我把重发操作交给上层软件统一处理,这是本程序的特色。围绕ARP缓存表,完成了4种操作:学习、老化、更新、表满处理,详见伪代码清单。使用OS的Shell命令ls可以查看ARP表的内容,但不支持修改,这个功能对测试很有用。(显示内容举例如图2所示) %ls ARP table: status TTL IP address MAC address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01 78 172.18.92.86 0050BABD4C7E % 图2 ARP缓存表显示内容举例 表满处理 | v ARP请求 --------- ----------- ----------> | | 学习/更新 | | <- - - - - 老化--->| ARP表 |<------------| ARP处理 | | | | | - - - - - > --------- ----------- <---------- ^ ARP应答 |学习/更新 --------- | | | IP_in | | | --------- 图3 ARP处理过程 0 8 16 24 31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硬件类型 | 协议类型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硬件地址长度(HLEN)|协议长度(PLEN)| 操作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发送方首部(八位组0-3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发送方首部(八位组4-5) | 发送方IP地址(八位组0-1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发送方IP地址(八位组2-3) | 目标首部(八位组0-1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目标首部(八位组2-5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目标IP地址(八位组0-3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图4 ARP包结构 如图3,整个ARP处理过程,我主要用5个函数实现。ARP初始化(ARP_init)、ARP请求(ARP_request)、ARP应答(ARP_answer)、ARP回应处理(ARP_process)、IP包接收预处理(IP_in)。在实现网卡驱动程序后,所有ARP处理操作就是填写ARP包(ARP包结构见图4),详见伪代码清单。 ARP_init完成ARP表初始化,概括说就是ARP表state字段清0。 ARP_request完成ARP请求操作。ARP协议要求程序根据子网掩码判断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子网,如果在同一子网内,ARP请求目的MAC地址,否则请求默认网关MAC地址。 ARP_answer比较简单,只要交换ARP请求包地址内容,填写自己的MAC地址和很少的改动后发送即可。 ARP_process完成ARP回应回来的信息处理。主要进行ARP表的学习和更新。 IP_in完成IP包接收预处理,用于提取地址映射信息,以便主动学习和及时更新。我的程序不会主动学习不是发给自己IP地址的MAC地址信息,因为ARP表在51中的容量有限,只有频繁用到的地址对才应该存放在里面,否则一旦出现“颠簸”,ARP表就失效了。 有的ARP实现方案采用数据驱动方式,参数可配置,使用统一的程序,通过加载不同的配置数据,执行不同的操作。这样做使程序版本统一,不同的应用只要加载不同的配置数据即可,不用更换程序,有利于后期维护。但是考虑到51资源紧张和安全性,我的方案只能显示ARP表不允许修改其内容,用户可发挥想象力在此处增加新功能。另外,ARP程序应该记住上一次发过的请求,以避免重发,但同样考虑到资源紧张,也免了。其实无所谓,重发就重发了。表满处理采用有损性能的加速算法,快速有效。另外,本程序不能直接用于嵌入式网关产品。 uCOS51操作系统本身提供了良好的内存管理功能,我利用它设置了大中小三种缓冲区存放不同类型的数据包。内存使用前申请,使用后释放,有效利用了资源。 系统特点是:1.抢占式优先级;2.消息驱动;3.串行服务器模式。 系统优点是:1.等待时不耗费CPU资源;2.有超时保护,不会死锁;3.思路清晰易懂。 系统基于中断驱动,使用Int0做网卡中断输入口。ISR寄存器只用到4位:OVW 收溢出错/TXE 发被中断错/PTX 发送成功/PRX 接收成功。TCP/IP协议栈做成任务,脱离内核。整体框架如图5、6、7所示。主程序框架见伪代码清单(RxSem和TxSem初始化为0) ---------- |网卡中断| ---------- | V ---------- |> |发信号量| | 收完/收溢出错 |SemPost |---->-------------- RxSemPost ---------- |> | | 发完/发被中断错 ---------->-------------- TxSemPost 图5 网卡中断处理程序 进入 | ------ V | | 发 ---------- | 低优先级 ------> | 等待 |<--- | |TxQPend |<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 | ---------- | | | | | TxQFIFO非空 | | | | V | ---<---| |---<--- | ---------- | 数据源 | | 各任务发送来的数据 | | 发送包 | | | | | ---------- | ----- | | | TxQFIFO | V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| 释放内存 | | | |(包已存入网卡RAM里)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| ----- | | V | | | | ----------- | | | | 等待 |<-- | (等效发送包被抛弃) | |TxSemPend|<----------- | | ----------- | | | | 发完/超时 | | | V | | | Y 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 | -<---| 发送成功吗? | |重发第n次| | |(无错且不超时)| | n<N | | 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 | | N /^/ | V N | | ------------------>------ | |已发了N次吗?|---------->-------- --------------- Y 图6 发送流程图 进入 | ----- V | | 收 ----------- | 高优先级 ------------------>| 等待 |<-- | --------->|RxSemPend|<--------------- | | ----------- /|/ /|/ | | | 收到包 或 | | | | V 收错 或 | | | | | 超时 | | | | ----------- | ---------- | | |存并清ISR| | |复位网卡| 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 | ---------- |RxSemPost| | | | /^/ /^/ ----------- | V | | 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| | | |超时且无新包且无错| Y| | | | | | (防死锁) |->- | 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/|/ |(不执行 | N | | | |RxSemPost) V | | | | ------------ Y | | | | | 收溢出错 |--->--------- | | | | ISR之OVW | | | Y | N 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 | N | |网卡中还有包吗?| V | | CURR!=BNRY+1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Y | ------------------ |读出包头,查有无逻辑错|--->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/|/ | N | V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 |按包长度申请合适的大中| |释放内存| |小号内存,并存入整个包| ---------- |,再调整BNRY | /^/ /^/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| | | V | | N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<---|是否是发给自己IP地址的包?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Y | V | ------------ | | 包分发 | | ------------ | | | V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| | | | V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IP_in过滤 | | V V V | ARP ICMP(Ping) UDP TCP | | | 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串行处理 | | (32bitMCU可设计成并发模式) |---------<------------- 图7 接收流程图 我仔细检查了几遍,似乎比较完备了,各种情况下均可以正常工作。在超负荷流量下,只会抛包,不会死机。当然,由于本人接触资料有限和个人局限性,肯定有错误和疏漏之处,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。 伪代码清单: ARP_init() //ARP缓存初始化 { for(i=0;i<ARPTabSize;i++) ARPTable[i].status=0; } ARP_request(目的IP地址) //ARP请求 { //判断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子网的任务交给上层软件处理 //(由它决定请求网卡IP地址还是默认网关IP地址), //这有利于减少代码量。 //申请小号内存 pARP=OSMemGet(); //填以太网帧 以太网协议=0x0806;//ARP协议 目的MAC地址=0xffff;//广播地址 源MAC地址=自己的MAC地址; //填ARP表 硬件类型=0x0001; 协议类型=0x0800; 硬件地址长度=0x06; 协议长度=0x04; 操作=0x0001;//请求 发送方首部=自己的MAC地址; 发送方IP地址=源IP地址; 目标首部=0x0000; 目标IP地址=目的IP地址; //填充PAD 没有内容处填充0; //发送ARP包至TxQFIFO缓存 OSQSend(QID,*pARP); } ARP_answer(*pARP) //ARP应答 { 学习/更新ARP缓存表; //修改收到的ARP包,形成ARP应答 //填以太网帧 目的MAC地址=对方(网卡/网关)发来的源MAC地址; 源MAC地址=自己的MAC地址; //填ARP表 目标首部=发送方首部;发送方首部=自己的MAC地址; 交换发送方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; 操作=0x0002;//ARP应答 //发送ARP包至TxQFIFO缓存 OSQSend(QID,*pARP); } ARP_process(*pARP) //ARP应答处理 { //更新 for(i=0;i<ARPTabSize;i++){ if(ARPTab[i].status==1){ if(ARPTab[i].IPAdr==收到的ARP应答包源IP地址){ ARPTab[i].ttl=最大寿命; ARPTab[i].IPAdr=收到的包的源IP地址; ARPTab[i].MACAdr=收到的包的源MAC地址; return; } } } //学习 for(i=0;i<ARPTabSize;i++){ if(ARPTab[i].status==0){ ARPTab[i].status=1; ARPTab[i].ttl=最大寿命; ARPTab[i].IPAdr=收到的包的源IP地址; ARPTab[i].MACAdr=收到的包的源MAC地址; return; } } //表满处理,有损性能的快速算法 ARPTab[index].status=1; //注:index为全局变量,保存ARP缓存表项索引。每次处理加1取模。 ARPTab[index].ttl=最大寿命; index++; if(index>=ARPTabSize) index=0; } IP_in(*pIP) //IP包过滤(ARP地址学习) 注:这里处理的是IP包,伪代码与上面程序相似,但源代码差别很大。 { //更新 for(i=0;i<ARPTabSize;i++){ if(ARPTab[i].status==1){ if(ARPTab[i].IPAdr==收到的IP包源IP地址){ ARPTab[i].ttl=最大寿命; ARPTab[i].IPAdr=收到的包的源IP地址; ARPTab[i].MACAdr=收到的包的源MAC地址; return; } } } //学习 for(i=0;i<ARPTabSize;i++){ if(ARPTab[i].status==0){ ARPTab[i].status=1; ARPTab[i].ttl=最大寿命; ARPTab[i].IPAdr=收到的包的源IP地址; ARPTab[i].MACAdr=收到的包的源MAC地址; return; } } //表满处理,有损性能的快速算法 ARPTab[index].status=1; //注:index为全局变量,保存ARP缓存表项索引。每次处理加1取模。 ARPTab[index].ttl=最大寿命; index++; if(index>=ARPTabSize) index=0; } timer() //软定时器任务,用于ARP老化 { for(;;){ taskDelay(1秒); for(i=0;i<ARPTabSize;i++){ if(ARPTab[i].status==1){ if(ARPTab[i].ttl==0) ARPTab[i].status=0; else ARPTab[i].ttl--; } } } 主程序框架: initNIC //初始化网卡 //创建资源 TxSem和RxSem信号量 TxQFIFO队列 大中小内存设立 //创建任务 收 发 。 。 。 参考文献: 1。《用TCP/IP进行网际互连》(第3版)第一、二、三卷 DOUGLAS E.COMER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
|